加入WTO后对我国密封行业的浅思 跨入新世纪,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便是WTO。对于WTO,可谓是盼之忧之而乐之。十多年的谈判,今天有了结果,看到更多的是种种问题和挑战,新的市场观、新的营销术、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新的税收、新的政策等等。一系列新的问题随着WTO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动力和压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汽车行业,目前80%~100%进口关税保护下的国内市场,要在5年内削减到15%的水平,其冲击之大是可想而知的。而做为发动机重要部件的缸垫,其行业也自然受到极大冲击。
隶属汽车行业的缸垫密封业面临的问题,同时折射出我国化工行业的密封件市场所面临的问题。为此,我想从3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1)我国密封行业的现状;(2)我国密封行业在国际同行中所处的优劣势分析;(3)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该怎么办?
1 我国密封行业的现状
密封行业总的分两块,即动密封和静密封,我这里谈的主要是指静密封。众所周知,在我们国家,密封行业可说是最小的行业了,但产品却可与大工业配套使用的。无论航空、航海、石油、化工,还是机械、发电、冶金、矿山等,均离不开密封件。总之,凡是有机、泵、管、阀的地方,均依赖于密封件。所以行业虽小,牵涉的面却很广。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密封行业的发展也很快。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密封行业发展虽快,密封企业变化却较慢。比如70年代末80年代初,仅在江、浙、鲁有几家生产厂家,而现在无论是沿海、内地,还是南方、北方,处处可见密封件厂,整个密封行业已由以前的几家,发展到现在的300家之多,这种发展速度可以说是很快的了。但就企业个体来讲,许多企业变化不大,生产规模迂回不前,有的甚至出现倒退,科技力量不仅没有大的增加,有的反而在削弱,很多厂家仍抱着“四老”不放,即老产品、老技术、老设备、老规模。当然也有部分企业,仿制仿造一些产品的能力较强,但在整个行业中具备独立开发新品能力的企业却不多。
就产品来讲,绝大多数厂家还是一些缠绕垫片、填料环、盘根和高强垫片等老产品,而且依然围绕着20年前开发的膨胀石墨和古老并临近淘汰、禁用的石棉做文章,很少能够走出这个圈子。稍有新意的聚四氟乙烯产品,在技术和品质上大大落后于国外,如聚四氟盘根、膨胀聚四氟乙烯带。综观四周,新产品寥寥无几。
就技术力量来讲,多数企业科技人员所占比例较小,很多企业缺乏正牌科班出身的技术人员,技术力量薄弱,因此企业就缺乏相应的开发和改造能力。如聚四氟盘根,开始仿造时,只不过是在四氟中添加了填料而已。现在基本上解决了色泽均匀性问题,但四氟高分子之间的连接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正因为没有经过这道工艺处理,导致现阶段国产黑四氟抗拉强度很差。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没有一定的功底是很难的。像高强石墨复合板,在刺形上有了很大的改善,连接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抗粘问题仍未解决,低硫缓蚀产品也未见生产,而更有意义的超低泄漏率产品未闻有人研究。自欧盟成立以来,联合带来的强大,促使欧盟提高并建立新的欧洲密封质量标准,取代以前依赖美国流体协会制定的系列标准。在新的欧洲密封质量标准中出现和强调泄漏率。我国产品现在的泄漏率一般在10-1 mg/s级,而欧洲已经出现了泄漏率达10-4 mg/s级的高强石墨复合板!
就设备来讲,绝大多数企业拥有的仅是几台陈旧的编织机、几台土制的缠绕机、简易的冲齿机和剪切机等,依赖于老工人的能力组织生产;而很多厂家的设备长期处于生产任务不饱和状态。就质量管理来讲,绝大多数企业依靠操作工的熟练程度来做好产品,并没按照规范的工艺标准进行生产,也无必要的管理手段。有不少厂家虽然已经取得了ISO 9000系列认证,但其内部所规定的工艺文件、质量控制计划或作业指导文件及设备管理文件往往空洞无力,和国际水平相距甚远。
就规模来讲,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下,1000万的为数不多,1000万以上的屈指可数。坦率地说,很多厂家销售额中的一大部分是外协采购件,真正自己生产的比例不是很高。所以从目前状况来看,很多小型企业很难与国外一些著名的公司、厂家竞争。
2 我国密封行业在国际同行中所处的优劣势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的密封行业竞争力较弱,但这是指一些小型企业,我们也有一些力量较强的公司或工厂。国外虽有几家著名的大企业,但也同样有较多的小型企业,还有很多专做密封生意的商业性公司向中国购买产品,去本国或他国销售,所以就整个国际同行来件,优劣势是各有千秋。
2.1 从优势来讲,我们在3个主要方面有优势:
2.1.1 原材料优势 无论是石棉、石墨及其他非金属材料,我们是生产大国,许多国家此资源缺乏。
2.1.2 价格优势 当前密封件还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的制造成本低 (美国:操作工1500美元/人·月;日本:青年工人20万日元/人·月,年长的30万日元以上;我们在1000元人民币/人·月以下的为多),当前密封件竞争的取胜60%取决于价格因素。在国内市场上,主机配套(OEM形式)这种现象已经很明显,国际市场更是如此。随着国内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价格因素在维修市场上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2.1.3 人文优势 当前密封件国内市场的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赖人际关系,得天独厚的天时和人和,在国内市场上同样品质条件下我们有很多优势。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讲,有此3项优势,可以走上竞争之路了。
2.2 反过来讲,劣势可能更多
首当其冲的是技术上的落后。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人类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高的要求,ISO 14000标准已开始为中国企业所重视,人们对密封的要求日趋严格。正如大量合资企业的进入,已经带来了新的品质要求,新的环保概念。而另一方面新的标准客观上带来市场的重新分配。新的更加严格的质量标准,将会成为我国密封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而又成为国外企业挺进中国市场的杀手锏。不重视技术进步的企业,在今后的5年中都将被淘汰出局。
而技术的主体是人。就现状而言,密封行业相对来说比较松散,个体规模较小,因而藏龙卧虎能力较小,企业员工总体素质较低。
另外经营理念上很可能存在端正的必要。资本主义已有200多年,其中许多我们的同行,也即竞争者已经经历了4代人的延续,早已摆脱了从贫穷奔小康的求富心理,走向成熟的心态,做市场、做管理、做品牌、做文化。而我们的企业,之所以现阶段有如此多的重复建立,很大的原因是由于不少人趁改革过程中的种种不规范之现状急于求富。这是一个很自
然的交替过程,资本主义国家同样也有这样的经历。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加快演变,从急于求富而创业,走向成熟的经营文化。
在此基础上细细推敲,就不难看出我们企业个体行为中的种种弊端了。联合不足、竞争有加,结果造成市场滑坡,是经营中的第一大问题。而实际上,一味压低价格,一味追求订单,结果会是毁灭市场。市场并不是蛋糕,而是田地,需要付出,需要培育,需要爱护,才会有收获,才会长久。
而在品质意识,售后服务,产品包装,设备投入等方面参考ISO 9000标准,各企业自然自有评价。虽然有“三分技术、七分管理”管理上的毛病,只要有信心还是容易改进的。
3 在新形势下,我们该怎么办?
WTO的结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作为占全球人口四分之一强的中国市场,是最为吸引人的市场。加入WTO的结果应该是促进中国市场的规范化,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市场和产品的共享。一味单向的输入或输出,都是失败的。而作为中国人,更希望本行业同仁能固守国内市场份额,并扩大出口,忧而后乐。
国外的一些大公司已经来争夺中国市场了,不是在华设立总代理,就是创办独资或合资的控股企业。比如德国的博格曼 (BURGERMAN)、克林格 (KLINGER),西班牙的蒙太罗 (MENTERO),日本的 (NICHIAS),美国的戈尔(GOAER)、赤士盾 (CHESTERTON)等。甚至韩国的一家规模并不大的垫片、盘根生产厂家,也来北京搞产品展示会,意欲挤占一份市场。
而我们行业中很多企业不了解行业动向,对产品技术进步和发展趋向知之甚少,行业内缺乏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对市场的保护意识不足,而个体力量又显薄弱。因此面对众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像现在这样一盘散沙、独来独往的局面亟待改变。现阶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促动着体制改革和社会变革,行业管理形式和管理机构本身也在变革中。我国的现状是企业和政府、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正由一个旧次序向新模式转变。如何结合国情,参考和借鉴国外经验,建立行业协会或商会形式的具有一定约束和领导力的机构,是解决现在行业合作松散,个体力量不强和提高抵抗外来竞争能力,保护市场的必要手段。WTO推行公平竞争的另一方面也不排斥这样的保护:西班牙的密封行业协会就紧密地和泵阀行业协会捆绑在一起,以避免外来干涉;欧洲密封协会建立新的质量标准目的也是利用技术上的优势,驱赶外来产品;美国三大汽车集团公司建立ISO 9000系列标准的结果是净化了市场。
因而建立新的质量标准是立即可以尝试的第一步。在现阶段,这个行为应该是半市场、半政府的,绝对应该是爱国的。而建立协会,走同心协力之路,是一个既大又难的课题。而这样协会的建立,是需要政府支持的,如石化协会、石化总公司、通用所,其结果应该是按照市场规律运作下的低收益,甚至公益性的专门服务机构,并可与研究所技术服务、研究开发、成果推广、信息服务等形式结合起来,尝试联合大中型企业和项目的大宗订单,做招标服务。用公平竞争的市场手段服务、支持企业。
同时做好和其他领域密封行业的协作,如汽车工业的密封界、气动液压业的密封界,既是增强协会活力,又是扩大现有行业市场,促进技术进步的有效途径。如何走上这条路,需要大家的智慧和付出。
而今后,企业应走向,也势必走向分化。作为企业个体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国外同行进入国内市场所给我们带来的沉重压力。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特长,确立自己发展的方向。必须抓住不多的时间,做好产业政策调整,特别是小型企业。
分化会有3个方向:从生产、销售型走向专业销售和代理;从无所不包到术业专攻;其三为联合与并购,包括和外资的联合,建立规模企业,以代表和领导国内的密封行业。在新的格局下,必然出现产品成本下降,同行之间互相让利,联合对外,保护市场利益的新景象。
|